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第一天

Ajaap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津津有味,酸甜苦辣咸  

2011-12-06 09:52:39|  分类: 健康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津津有味,酸甜苦辣咸作者:王凤岐

对于中国人而言,食物不仅是用来裹腹的,还可用来治病养生。中医有“药食同源”的说法。中药与西药是不同的,它取自自然界中的草木、动物和矿物,以此来达到祛病除患的效果。而食物也是来自于自然界的,因此它们是同源的。那些偏重于治病的,就被称为药物,偏重于饮食的,就被称为食物。但还有一部分,即能治病,又能当作饮食,这就是药食两用了。但是自然界的食物何其冗杂,怎么知道什么治什么病呢?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,他们根据植物的性味来归类,这就形成了四气五味。所有的食物、药物都可以按照这个归则来划分。我们这里着重来讲一讲食物的味。

什么味呢?一是气味,就是通过用鼻子嗅来辨认;二是滋味,是通过口舌辩识的。当初神农尝百草时用的就是这种办法。人有五脏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与之相对应,食物也被分为五味,即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。关于五味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吕氏春秋》一书,伊尹向商汤进言,即有“调和之事,必以甘酸苦辛咸,先后多少”之说。但将五味与中医结合起来讲的,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这时五味便与五脏对应起来了。其实生活中的味道不仅这五种,有些食物,比如小麦、玉米等根本没有什么味道,我们称其为淡味。还有的说酸不酸,说苦不苦,介于两者之间,我们称其为涩味。但由于涩味的作用与酸相似,所以常常附于酸味;而淡味作用与甘味相似,一般附于甘味。因此我们通常还是以五味称之。

五味与五脏是如何对应的呢?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五味各走其所喜,谷味酸,先走肝;谷味苦,先走心;谷味甘,先走脾;谷味辛,先走肺;谷味咸,先走肾。”中医称之为“五入”。关于五味的作用,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将此简括为“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。”

我们先来说辛,它“能散能行”。“散”指的是发散,“行”指的是行气、行血。比如,人吃完辣椒后会浑身冒汗,这就是它“发散”的功效。人跌倒受伤以致瘀青后,往往会用热酒来搓受伤的部位,为的就是活血行血,这就是它“行”的功效了。正是因为辛的这种功效,所以多用于解表药、行气药及活血药中。

再说酸,酸的作用就是“能收能涩”,即收敛、固涩。比如生活中流感来袭时,大家会想到熬醋,用醋熏蒸屋子,这样患上感冒的几率就会减小。为什么?就是因为酸味能固表。固表就相当于给我们的肌体构筑城墙,城墙筑得越高,外敌就越进不来。有些人生病后,医生也会叮嘱病人不要吃酸,原因就是它能收、能敛,会把外邪关在里面。由于它能涩,所以临床上还多用它来治疗肠胃疾病,或是遗精、滑精等症。

甘味是生活中我们吃的最多的味道了。比如馒头、大饼,米饭、包子,都属甘味。它的功效就是“能补能和能缓”,即补益、和中和缓急止痛。就说它的补益功效,平时看病医生最关心的是什么,是病人的饮食。如果病人吃饭了,医生就会松一口气。只要能吃饭,这个病人就无大碍了,因为吃饭能培补病人的元气。而我们吃的绝大多数食物都是甘味的。其他的补药,像人参、燕窝等也是甘味的。再说缓急止痛,你胃痛时最常用的办法是什么?是不是喝杯红糖水暖暖胃,这就是利用的甘味缓急止痛的作用了。

苦能泄火,这是众所周知的。人们一上火就会想到要吃苦瓜,喝苦丁。这是它能“泄”的功效。泄的是什么?是火。我们常说水火不容,火少了,水也就保住了。这就是“坚阴”。中医在治疗热症、火症时经常会用到苦味药。

咸味是吃得最多的味道了。“人不可一日无盐”,为什么,就在于它是入肾的。而肾又是人体的根本,我们每天吃点咸,就是给肾增添动力。它“能下、能软”,即泻下通便、软坚散结。比如便秘了,用点大黄很快就能泄下来。乳腺增生了多吃点牡蛎,也有助于肿块的消失,原因就在于此。

虽然说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用,但如果吃得太过了,反而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危害,所以中医又有“五禁”之说,即“肝病禁辛,心病禁咸,脾病禁酸,肾病禁甘,肺病禁苦”。辛味走的是肺,肺金可克肝木。如果肝脏本来就虚,你还一个劲吃辣的东西,那么只会使虚得更虚。同样,咸入肾,肾水克心火,心脏有病了,就不能过量进食咸味的东西,使心气更弱。所以说,我们在进食时一定要掌握一个“度”,在“度”之内是养生,过度就是找病了!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